如何讓學生理解他們學到的東西可以讓他們拿到高薪,看得到願景,有了動機才可能誘發強烈的學習,而不是在小細節上打轉!否則學生學習意願當然不高,如此之後,若實在還是無法再學下去(被當),可能興趣不合,及早發現轉系也是幸運的。
正常教學互動邏輯是:牛餓了,要主動吃草,你再拿草才是,現在反過來,你要主動拿草來吸引它,反而忘了要準備更多的不同種類的草,這就是:一般教育專家所說的:不當知識傳潑者要當引導者,坦白說,在文科是可以,因為門檻不高,但理工科,不該如此,尤其是後段的科技大學,否則光是SHOW一些很炫的實作,沒了理論架構,學生一頭霧水,只知動手作,問他為何?不知!因為是老師說的!所以學生底子不札實,不該空話引導,但求札實理解的態度養成才是,而不是囫圇吞棗的實作過程!
理想大學該是18週中至少要有9週的學理,9週的實作課穿插其中,讓學生知其所以然,而且要訓練學生可以說得出來(唯有說得出來,才代表有進入腦子),不是只會動手照本宣科,沒有融會成自已的東西,這無法培養出札實基礎的工科學生,只是會照圖施工的匠人罷了。理想的工科養成訓練的學生,該有以下現象
- 心裏素質是高的,有「不可能學不來,只有不想學」的捨我其誰態度。
- 實作能力高:學理基礎理解後,要能自已找一個實作來配合學理來強化
- 自已要能作成數位筆記與影片給自已日後再覆習之用,萬一進工廠時,有用到時可以再拿出來看。
大家都在討論低薪,通常意味著容易被取代。若學生時代有培養出帶得走的能力,亦即有「自我成長學習力」,若真的台灣工廠老闆對不起你,沒有高薪願景,那就往國外出走去學習,相信皇天不付苦心人,只要是人才不可能永然被埋沒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