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健康,但活得一日復一日不知作啥?那也是一種痛。心靈要得到滿足,內外都ok, 這種長壽才是王道;一天的安排是長命的開始
我從早到晚的時間檢視反省,運動,寫作,教學,冥想,散步作為一天的結束,最近迷上podcast
有經營一個blogger, 但一直沒有誘因寫下去,想再學學youtuber來玩玩,讓一天過得更棒,也讓自已的自媒體得以流量進來。反正這就是一種自我的安排與設計,你就是自已的導演
身體健康,但活得一日復一日不知作啥?那也是一種痛。心靈要得到滿足,內外都ok, 這種長壽才是王道;一天的安排是長命的開始
我從早到晚的時間檢視反省,運動,寫作,教學,冥想,散步作為一天的結束,最近迷上podcast
有經營一個blogger, 但一直沒有誘因寫下去,想再學學youtuber來玩玩,讓一天過得更棒,也讓自已的自媒體得以流量進來。反正這就是一種自我的安排與設計,你就是自已的導演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blogger.skill/permalink/505688233372423/
這是一個有關adsense的問題解決,可以放在google blogger的目錄下參考
心態:用如果你只剩1年的時間,你會留那些東西?
三個階段:淨空,分享,填滿
1 空間的整理
書:較不常用的書先數位化,分享到二手店去賣,
衣服:分成夏秋冬三季,每季留下最常穿的4套
收納:儘量往四面牆去擺放,讓一進門映入眼簾的有空間感
打掃:規定自已每天有15分鐘的掃地時間,拖地,且固定好時間
2 人脈的整理
2.1 舊的人脈:用google的行事曆,通訊錄都可以跟手機相連,而且為這些人設定群組名稱,並在附註欄位填入此人的資料,方便以後的找尋。
2.2 認識新人脈:用twitter, fb, 這兩個工具可以為你帶來新的人脈,並常去參加網路研討會,在fb留下讚,留言
3 時間的整理
3.1 想想人的一生只剩1年,你要留下什麼在世上,這時會有動力去作你該作的
3.2 記錄一周你時間運用
3.3 希望的產出
1首先要學會看問題,能清楚點出問題所在,一次一個問題,再來問自已如何解決,列出步驟,push自已只作一個步驟,不斷與自已對話「不去作的話,缺點是什麼?」
2「問題聚焦」,比如說,當你為自已找藉口時,就用這招,不斷將自已的內心拉回到問題上
3「行動聚焦」:自已有另一個自已在旁邊看自已。
4然後就是重點的部分:尋求外在的資源幫忙
5google一下,多看一下別人的經驗,方法要對
6找一段5分鐘跟自已的另一個分身對話,一天還有那些事沒作,為何不作?不斷追問另一個自已,你最後會push去面對這一個問題,進而去行動
人都是好奇,我之前一直寫文字型的步落格logger, 發現好像沒幾人看,因為當初的發心是,在死之前為自已留下一些痕跡,但只要沒更新,就馬上沒人來閱讀,不曉得google的運算法則的關係,讓我感覺(第六感)「國父孫中山的革命」跟我的現況差不多,若孫中山停止行動革命,那就功敗垂成,可惜了,對照現在的我,也是如此,要成功達標「留下有價值東西(野人獻曝),有人看」,那唯一的方法就是持續產出,並用聲音傳出去,如此才可能有人看,因此給自已定一下小目標,一週更新二次,並上傳到spotfy, soundon兩個頻道上,反正就快退休,就利用這些網路工具,就自已腦中的觀念分享出去,
我的目標是「「留下有價值東西(野人獻曝),有人看」,細分如何成功與不成功的原因
「SCI英文期刊究竟有沒有發表費用? 如果有,具體都有哪些發表費用? 這些問題是廣大科研人員所關心的。 本文就這些問題給予解惑。
絕大多數傳統訂閱模式的SCI期刊不向作者收取任何發表費用
這是正確的主流國外經營模式,有利於學術發展,而且對於論文作者還算公平(如果不考慮出版社要求作者出讓版權的要求)。 使用OA模式的期刊,由於論文被讀者免費獲取而損失了圖書館訂閱收入和資料庫銷售收入,如果還沒有其他經費資助來源,那就被迫只能向作者收取高額的論文處理費作為補償。 但是,這樣做容易激化作者與期刊之間的矛盾,特別是對於沒有科研經費資助的經濟弱勢作者而言。
不幸的是,現有的大部份的期刊都走向Open Acess平台,也就是向作者收費,而論文好壞其實是很難區分的,你說有人引用是好,沒人引用是不好,請用AI的論文以前是很冷門的,所以科研者,只要作自已感興趣的題目即可,有無用途?那又是另一個運用層次,何時會被發掘,那就是時也運也,所有沒有經費支持的學者要生存下去,只能往一些免收費,或自已開源來支持研究經費。